重庆市卫生局关于2007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
渝卫应急[2008]7号
2008年1月25日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局,北部新区、高新区管委会社发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根据市疾控中心统计报告,现将2007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报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概况
2007年我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3起,报告病例6122人,死亡37人;与2006年相比,报告事件数增加了25起,上升了14.0%,病例数减少413例,下降6.3%,死亡数减少3人,下降7.5%。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疫情报告最多,共186起,占91.6%;其余为其它公共卫生事件,共10起,占4.9%;食物中毒占6起,占3.0%,其它中毒1起,占0.5%。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类和分级标准,我市无重大、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报告较大事件4起,报告病例193例,死亡5例,与2006年相比,事件数减少3起,下降42.9%,病例数减少105例,下降35.2%,死亡数与2006年相同;报告一般事件137起,报告病例数5675人,无死亡,与2006年相比,报告事件数减少33起,下降19.4%,病例数减少548例,下降8.8%;报告未分级事件62起,报告病例254人,死亡32人,与2006年相比,报告未分级事件数增加61起,病例数增加247例,死亡数增加了32例。
在传染病疫情中,无甲类传染病疫情;乙类传染病疫情47起,占25.3%;丙类传染病(含流感样疫情)疫情102起,占54.8%;其它类传染病37起,占19.9%。
2007年未分级事件62起,较2006年增加61起,说明我市监测灵敏度提高。详见表1:
二、事件特征
(一)地区分布特征
全市40个区县,除双桥、垫江、忠县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外,其余各区县均有事件报告。报告事件前5位的区县依次是北碚(18起)、合川区(13起)、彭水县(12起)、长寿区、云阳县(各10起)。5个区县所报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31.0%,病例数共2067例,占总病例数的33.8%;全市在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145起,占2007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71.4%,其中乡小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占学校突发事件的63.4%(见图2)。
(二)时间分布特征
每月均有事件报告。事件数与病例数的时间分布一致。
报告起数、月分布成双高峰,即4月和9月2个高峰,其中4月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均最多,分别占全年的21.7%和22.6%。3月至6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发病数分别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0.1%、 67.1%。
(三)病例分布特征
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5326例,死亡1例,分别占全市的 87.0%和2.8%;其中传染病疫情144起,占学校突发事件的99.3%;另一起为犬伤人事件。
其他地区发生58起,发病796例,死亡35例,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总数的13.0%和97.2%。
三、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我市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较多,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高危人群的管理难度较大。如:农村地区的各类中小学普遍无医疗卫生专职人员,学校环境较差、健康知识不够普及、人口密度较大和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弱等因素。
(二)自然、社会因素对突发事件的影响较为明显。我市属四季分明的地区,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我市突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可看出,在春夏和秋冬之交,往往是我市突发事件发生非常活跃的时期。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和物流的日益频繁,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增加,监测和控制难度加大。
(三)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如犬只管理制度等。
四、经济损失情况
我市2007年发生20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各区县不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1499996元,间接经济损失2450012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秀山县官舟乡下坝村伤寒暴发疫情和南岸区丙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件分级不够准确。个别区县未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确定事件级别。
(二)经济损失卫生部门难以统计。因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涉及到的部门不同,故经济损失的统计需多个部门协作,仅卫生部门难以统计。
(三)犬只管理亟待加强。2007年狂犬病疫情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上升,2006年报告狂犬病疫情4起,2007年报告30起,上升650%。狂犬病防治形势严峻。
六、趋势预测
2005-2007年,我市报告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较多,事件类型也主要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霍乱、狂犬病、伤寒、副伤寒、等疫情时有发生,重大疾病的控制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频次和学生发病人数相对较高。因此,在无特殊的气候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改变下,2008年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仍会与2007年相似,仍会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中小学校学生为高危人群,防制工作仍很艰巨。
七、防控工作要求
(一)加大投入健全网络。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应进一步加强硬件投入,加强基层三级防保网的建设,保证必需工作经费,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体系。
(二)加强监督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高危人群以及重点单位的监督工作,严格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加强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工作。建议学校设立医疗卫生专职人员,加强学校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苗头疫情。
(三)加强培训和演练。要针对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演练,规范管理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各级管理和专业防制人员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主动免疫活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针对本辖区的传染病情况,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疫苗推荐式接种,以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防止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或流行。各级CDC应加强技术指导。
(五)做好应急必要物资储备。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物资,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利用各种有效的传媒和现场宣传活动,大力开展以中小学校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活动。
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