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
琼卫中医[2009]27号
2009年6月17日
各市、县、自治县卫生局,洋浦社会发展局,省农垦总局卫生局,海医附院,厅直各单位: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我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工作,我厅组织中医药专家制定了《海南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
海南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为指导做好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及诊疗方案,结合海南本地区人群体质特性及环境地理气候湿热偏盛的特点,遵循中医 “三因制宜”和辨证论治的整体防治原则,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预防
(一)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注意防止汗出当风,避免忽冷忽热,以适寒温。
2.“食饮有节”,饮食要以清清淡而有营养为原则,适量多食含蛋白质的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粘滞、腥荤、辛辣等剌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起居有常”,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衣被要勤晒太阳防止长霉,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5.“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精神情绪,调整好心态。
(二)饮食预防
海南气候环境多湿热偏盛,应多食用清凉解暑除湿的食物,尤其夏季气候炎热,适宜食用具有清暑生津祛湿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苡米、冬瓜、苦瓜等,采取食疗方法有助于预防流感。
百合莲子绿豆汤:百合30g、莲子30g、绿豆35g、冰糖10g、加水适量,煮沸30分钟温服。
沙参玉竹汤:沙参30g、玉竹20g、红枣10g,加水适量,煮沸40分钟温服。
绿豆苡米汤:绿豆30g、苡米仁50g,煮沸40分钟温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
鲜鱼腥草30~60g,蒜汗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泥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三)药物预防
1. 成人
(1)防感汤:金银花15g、贯众10g、白茅根10g、苏叶10g、生甘草6g。
此方适用于普通人群。水煎服,每次50ml,早晚各服一次。
(2)太子参10g、黄芪10g、白术10g、防风5g、黄芩10g、牛蒡子10g。
功能:益气固表和营。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汗出较多,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贯众5g、鹅不食草5g、生甘草5g、千里光10g、牛蒡子5g。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鼻咽干燥,口舌生疮,大便偏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桑叶10g、侧柏叶15g、紫草10g、桔梗5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咽喉不利或痛痒,眼干目赤,喜凉,大便偏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5)藿香10g、佩兰10g、陈皮10g、云苓10g、苍术10g。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色发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舌黄厚腻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 儿童
(1)牛蒡子6g、元参6g、木蝴蝶3g、僵蚕6g、蝉衣6g、橘络3g。
功能:清咽利肺通络
适用人群:儿童咽喉、扁桃体易充血肿大者,此类儿童平素受风着凉即易引起咽喉发炎,咳嗽,舌尖红苔薄黄,大便多干结。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白豆蔻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炒麦芽10g、莱菔子10g。
功能:清热和中导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食积湿阻脾胃者,精神不振、胃纳呆滞、舌黄滑腻,大便臭秽或稀烂。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四)民间验方疗法
根据海南地方用药的经验,选用具有清化湿热,祛浊导滞功效之品灵活应用。
1.荆艾叶10g、大枫叶10g、路边青10g、芒果叶6g、薄荷10g、生姜10g,煮水分三次服,治疗风热外感。
2.绿豆30g、绿茶、红糖适量,煮水食豆喝汤,治疗流行性感冒。
3.黄皮叶煮水服用,治疗普通外感伤风表证。
4.甘蔗疗法:甘庶汁、陈皮煎煮能生津润喉,利肺止咳。
5.芒果皮煎水服用,能祛痰止咳,生津止渴。
(五)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和儿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卫分证
(1)风热袭表
① 主症:发热微寒、咽喉赤痛或干。
② 兼证:头痛鼻塞、咳嗽、口微渴。
③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双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竹叶、芦根、甘草。咽痛者加僵蚕、元参,咳嗽者加桑白皮、百部、前胡。
双花清热颗粒(省中医院自制剂),每次10~20g,每日3次。
(2)风寒束表
① 主症:恶寒甚于发热、无汗。
② 兼证: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
③ 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浙贝母。
中成药:有水饮停于胸中,可选用小青龙口服液。
2.气分症
(1)肺热壅盛
① 主症:壮热、胸痛、黄痰或脓痰。
② 兼证:咳嗽、痰中带血。
③ 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热甚者加贯众、黄芩、大青叶、蚤休、鱼腥草;胸痛咳嗽脓痰者加瓜蒌皮、侧柏叶、浙贝母。
中成药: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等。
(2)胃热炽盛
① 主症:壮热、口渴引饮。
② 兼证:汗出、口臭、面赤心烦。
③ 舌、脉象: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生地、丹皮、紫草;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加厚朴、枳实、法半夏、槟榔。
(3)腑实热结
① 主症:壮热日晡热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② 兼证:腹胀满,烦燥谵语。
③ 舌、脉象:舌苔焦燥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苦寒泻下,通便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枳实、甘草。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山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
中成药:可选用四磨汤口服液10ml等。
(4)肝胆湿热
① 主症:寒热往来、目肤发黄、胸胁苦满。
② 兼证: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尿黄。
③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枣、大黄、生姜。
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便秘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郁金;呕吐者加竹茹、陈皮;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云苓、鸡内金;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皮肤发黄者重用绵茵陈、金钱草、栀子、田基黄、溪黄草。
(5)脾胃湿热
① 主症: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
② 兼证:目肤小便发黄、嘈杂纳呆。
③ 舌、脉象:舌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辛开苦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
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
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芡实、珍珠草、鸡骨草。
(6)大肠湿热
① 主症: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脓血。
② 兼证: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③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热甚者加败酱草、公英、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湿热下痢者加白头翁、马齿苋、黄连、白芍。
(7)膀胱湿热
① 主症:寒热起伏、尿频数涩痛、黄浊短赤。
② 兼证:小腹拘急引痛,腰酸痛。
③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
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大黄、山栀。
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白茅根;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荔枝核。
中成药:复方石苇合剂、清浊祛毒丸、甘露消毒丹等。
(二)急症处理:
所列诸法,可根据病情单独或综合使用。
1.退热
(1)针剂
① 柴胡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适用于卫、气分发热。
②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③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
④ 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64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分2次静脉滴注。
⑤ 喜炎平注射液:每次250~5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⑥ 痰热清注射液: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2)药物擦浴
① 用荆芥15克,薄荷15克,煎水擦浴,得微汗而解。
② 石膏水:用20%石膏煎液擦浴。
(3)针刺
一般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亦可用柴胡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0.5~1亳升,每4~6小时一次,至退热为止。
(4)滴鼻
选用复方柴胡滴鼻液。
(5)灌肠
清热灌肠汤:生石膏30克,大青叶15克,荆芥15克,薄荷15克,芦根30克,赤芍15克,煎水取法200毫升。本方适用于卫分证、气分证或卫气同病之高热。
2.增液
生脉注射液60~8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
3.止痉
(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备穴为少商、委中。
(2)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
(3)紫雪丹:每次1支,每日3次。
(4)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
4.开闭
高热闭证,即热入心包,多为热邪内陷所致,每见神昏谵语,口噤目闭,两手握固,痰壅气粗。治当醒神开窍,可选用下列方法(同时应配合退热、增液等法治之):
(1)针刺: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使之出血;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素寥。
(2)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或选用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
5.固脱
脱证多为高热炽盛,邪毒内陷,阴精耗竭,阳气欲脱所致,每见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策欲绝。救治方法:
(1)针灸:凡阴脱者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取神阙、关元、气海,采用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或针刺素寥、内关,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一般中强刺激,留针,间断捻转。
(2)参脉针:用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脉滴注,适用于阴脱。
(3)参附针:用10~20亳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脉滴注,适用于阳脱。
(4)参附汤:红参10克,制附片10克,水煎频服,用于阳脱。
三、调护
(一)生活护理
1.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病人汗出过多时,及时更换被服。
2. 卧床日久,注意病人皮肤清洁,按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3. 加强病房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不许病人互串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4.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对流风,注意保暖。
(二)饮食护理
1. 病人应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少食多餐,保证液体与营养充足。
2. 发热病人,可多饮水或多吃新鲜水果。汗出较多的病人,宜多喝淡盐水。
(三)其他
1. 注意做好高热重证病人的情志护理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治疗。
2. 注意病人精神、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变化等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