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秋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一次预警通知

发布日期

2015-10-26

发文字号

/

信息分类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有效地区

重庆市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2015-10-26

颁发部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正文内容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秋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一次预警通知

2015年10月26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据有关方面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较2014年同期大幅上升,高于前五年同期平均水平。我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经历了连续五年下降后,出现了反弹趋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剧烈,是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事件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防控学校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现对秋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市近90%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并且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各区县(自治县)教育部门要从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扎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措施。

  二、高度关注可能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均为常年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市中小学常见传染病。根据往年和今年上半年疾病流行趋势,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将是11-12月导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种。主要发生场所为小学和中学,其中,城市中小学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农村中小学以水痘为主。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我市今年手足口病发病较去年呈上升趋势,预计10月-11月达到发病高峰。主要发病场所为托幼机构,中小学也有发生聚集性病例的可能性。
  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流感与气候条件有关,秋冬之交,气温变化剧烈,易于在人群中造成流感流行,学校因其人口密集,是流感的易发场所。11月-12月,将是流感的高发流行季节。发生暴发疫情的主要场所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
  4.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多为食物保存和加工过程中方法不当造成细菌污染。同时,今年我市以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呈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场所为大中小学,发病高峰一般是12月-1月。

  三、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规范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学校日常管理规范》(渝教体卫艺[2014]7号)、《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区县学校食堂日常管理规范》(渝教体卫艺[2014]23号)、《重庆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规范》(渝教体卫艺[2014]43号)等管理规范,切实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

  四、强化疫情监测
  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晨(午)检为核心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强化因病缺课学生的登记、报告、追踪调查制度,对传染病病人和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五、鼓励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较为经济实惠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在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倡导和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自愿到专业卫生机构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和流感、水痘等二类疫苗,建立免疫屏障,预防相应传染病在学校发生。

  六、开展健康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讲座、板报、广播等形式,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流感预防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师生员工掌握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增强卫生防病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要引导和指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做好患病学生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关注学生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七、加强环卫工作
  学校要保持教室、食堂、宿舍等校园内重点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公共场所开展预防性消毒,减少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指导和督促学生加强个人卫生,养成勤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的卫生习惯。

  八、加强体育锻炼
  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室外活动量,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在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或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九、加强应急演练
  各学校要定期组织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十、严格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送
  凡发生Ⅳ级及以上传染病疫情,各区县教委要在第一时间向市教委上报疫情首次报告,并根据处置情况,报告疫情动态及处置情况。疫情结束后要报末次报告(结案报告),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指导疫情处置。

  十一、规范疫情处置
  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要高度重视首例患者管理,做好传染源的隔离,严防疫情扩散。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宣传教育,严格掌握隔离学生复课标准,隔离学生必须在隔离期满、持医院复课证明方可回班上课。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

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同部门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同地域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