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
珠府办[2018]5号
2018年5月22日
横琴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珠海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卫生计生局反映。
珠海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珠海市委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决定》(珠字[2016]7号)精神,加强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健康保障,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珠海建设,依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发[2017]12号)和《广东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粤府办[2017]47号),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
(一)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100%(以各行政区、功能区为单位,下同)。
(二)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减轻慢性病疾病负担。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珠海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 基线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 10.92% | 下降10% | 下降20% | 预期性 |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 | 159.55/10万 | 下降10% | 下降15% |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 | 30.9%* | 提高5% | 提高10% |
重点癌种早诊率(%) | 35%* | 55% | 60% |
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 | 5/10万 | 下降10% | 下降15% |
12岁儿童患龋率 | 43.1%* | - | 控制在30%以内 |
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 | 1.5%* | 15% | 25% |
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万人) | 6.5 | 8 | 8.5 |
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万人) | 2.6 | 3.3 | 3.8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70% | 70% | 70% |
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 | 20.7%* | 25%以上 | 30%以上 |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 42% * | 65% | 80%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13.37% * | 29% | 30% |
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信息知晓率(%) | 36.3%* | 60% | 70%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区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万人) | 65 | 82 | 85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4.4% | 控制在23%以内 | 控制在20%以内 |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克) | 7.3* | 下降10% | 下降15% |
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 | 57.1% | 100% | 100% |
注:基线中带“ * ”指标数为全国或全省平均值;无“ * ”指标数为我市2017年基线值
二、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生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和职工运动会、健步走、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推广中医传统养生健身法。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
(二)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提供血糖血脂检测、口腔预防保健、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服务,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健全学生健康体
检制度,普及和推广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体检制度,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开设戒烟咨询热线,提供戒烟门诊等服务。促进体医融合,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肺炎、流感等疫苗。加大牙周病、龋病等口腔常见病干预力度,实施儿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口腔保健措施。
(三)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管理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建立规范的临床路径和防控路径,优化诊疗流程,努力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到就诊有效处理的时间,推广应用癌症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
(四)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和慢性病防治工作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和健康发展。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鼓励企业、公益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组织参与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第三方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建设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支撑平台,运用“互联网+慢性病防控”建立以高血压、糖尿病、口腔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五)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居民就医负担。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完善支持分级诊疗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患慢性病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优先选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慢性病防治仿制药。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
(六)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强化职业病防治,推动绿色清洁生产,改善作业环境,严格控制尘毒危害。实施污染物综合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执行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倡导膳食多样化,推行营养标签,引导企业生产销售、消费者科学选择营养健康食品。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动卫生城镇、健康城镇建设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融合,全面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
(七)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公益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慢性病防治服务和社区康复等领域。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八)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市、区两级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重点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实时更新,定期发布慢性病相关监测信息。推进慢性病致病因素、发病机制、预防干预、诊疗康复、医疗器械、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等研究,重点突破精准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的关键技术。总结推广应用慢性病中医健康干预方案。遴选成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诊疗、康复保健适宜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三、保障措施和督导评估
各行政区、功能区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健康珠海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纳入重要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本辖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府督查督办的重要事项。根据省有关工作部署,市卫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2020年进行中期评估,2025年开展终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