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虹口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虹府发[2013]22号
2013年11月13日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虹口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虹口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沪府发[2012]103号)要求,推进虹口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结合虹口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按照“强化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总体要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将公立医院建成运行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发展有活力的公益性机构,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以“增加投入与规范医院运行机制相结合、合理控制医药费用与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强化考核监管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相结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加强制度创新相结合、提升服务能力与调整资源结构相结合”为原则,注重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路径,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三)基本目标。
1.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严格有效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集约高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凸显特色的家庭医生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2.以“医药分开”为切入点,推进公立医院补偿从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药分开”模式,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3.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抓手,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南北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以市级三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中心(区属三级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撑的“3+3+1+X”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4.以完善治理为核心,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探索权责明晰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运营者的责权,建立公立医院管理新体制。
5.以协同服务为助力,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推进区域医疗资源上下联动、整合共享,畅通家庭医生双向转诊渠道,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新机制。
6.以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为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医务人员考核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励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四)实施范围。
本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对象为区属综合性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区属专科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虹口区牙病防治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内市属三级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区域医疗卫生网络的组成部分,协同参与区域公立医院改革行动计划。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公立医院的综合评价机制。
参照市级公立医院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结果性指标为导向,且适应虹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求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机构管理、社会满意等方面,评价指标以定量为主,指标数据主要通过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逐步建立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财政资金拨付机制和医保资金拨付机制,使综合评价成为政府监管和调控公立医院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引导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促进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二)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做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财政专户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和收支分离。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出项目和标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经费的投入,投入机制与其绩效相结合。
保障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支出,确保公立医院正常运行,体现其公益性。公立医院经核定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经费由区政府统筹安排,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综合评价结果相挂钩。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实行项目管理,按考核结果拨付补助经费,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机制。深化医疗、医保联动改革,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制度,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医疗卫生工作数量、质量、效果等情况的量化评估与实时采集,并将其作为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改变按业务收入提成的内部分配方式,建立基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将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直接依据。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薪酬制度,将其绩效收入与综合评价结果挂钩。
改变按收支结余提取医院可分配总额的方式,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工作量核定和人员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工资总额核定办法。
(四)完善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监管机制。
建立医疗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实现对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收费、医保费用、服务成本等情况的实时、全程、智能化监管。完善公立医院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建立医院用药评价系统和临床医生处方分析系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大对高额医疗费用、抗菌药物、贵重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的回溯检查力度。加强对公立医院收支预算、资金使用、成本核算、内部审计、工资管理等方面的财务运行监管,将监管结果应用到公立医院综合评价、院长和科主任绩效考核中。
(五)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采购供应机制。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推进和完善医药采购管理平台建设,扩大药品采购管理平台使用功能,进一步规范药品采购行为,实现药品采购、供应、使用全程信息公开和全程监管。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要求,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降低药品采购成本,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通过区域医药物流体系,推进医院药品库存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医院药品库存最小化,降低药品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探索医院药房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建立公立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医用一次性耗材等集中采购平台,实行全程监管。
(六)完善急慢病分流诊治的医疗资源利用机制。
整合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完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实现急慢病分治,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按照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要求,结合本区医疗资源实际情况,通过增量匹配与存量盘整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社会举办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老年护理和康复医疗机构设置。区域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一定数量的康复、老年护理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老年护理或康复功能,实行医保单独结算和业务运行指标单独考核。构建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等多种形式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七)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均等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在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和病理诊断中心,为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集约化服务。
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连续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加强内涵建设,扩大服务人群,探索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模式。依托区域医疗联合体,由家庭医生主导,为符合条件的签约居民提供双向转诊服务。提高家庭医生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收入待遇、岗位设置、进编落户、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八)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管理支持功能。
建设以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实现市区两级平台、区级与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平台、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完善业务数据源头采集、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等功能,确保数据客观真实。
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提升医疗业务信息的利用效率,支持绩效考核、综合评价等信息管理需求。建立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服务、医疗资源整合等业务应用功能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服务监管、药品供应管理、临床用药监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管理应用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各项新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及基础保障。强化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挖掘,促进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
(九)整合和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落实《虹口区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上海市虹口区区域卫生规划》、《上海市虹口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落实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积极支持区域内的市级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医疗中心。加快推进虹口南部和北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建南部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以迁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为基础,筹建北部区域医疗中心,拓展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的康复及老年医疗护理等功能。鼓励和支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社会办医,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十)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定位明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地调整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充实加强医务人员力量。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政策,对儿科、全科、康复、护理、急诊、精神卫生等紧缺医务人员实行倾斜政策,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公立医院医德行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和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畅通医疗服务投诉渠道,依法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舆论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十一)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合作与建设。
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引领,探索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医疗联合体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理事会制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理事会协商决策制度,统筹规划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战略、运营策略与协调机制,提升医疗联合体的服务协同效率,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市级医院预约诊疗平台资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探索在医疗联合体内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充实联合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力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二)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区域。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核心,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组成的中西医结合医疗联合体,在医院管理、技术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课题、特色传承、疾病防治、健康产业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推广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倾力打造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功能区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虹口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区发改委(区物价局)、区卫计委、区财政局、区人保局(区医保办)、区编办、食药监分局、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任务和分工,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改革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各公立医院要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落实改革要求。
(二)建立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听取本区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难点问题,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配套方案。
(三)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抓好改革推进的监督和考核。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分解至相关部门和单位,并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目标考核,由区政府督查室负责定期督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四)做好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合理预期,争取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培训,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参与改革。
附件:虹口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任务分工表(略)